文/路亭
年轻的李征 腾飞的“墨龙”
品读青年画家李征(墨龙)的作品,总会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李征的作品,涉猎范围很广,凡是能够入画的素材,他都不止一次的尝试过。城郊的草木,山麓下的荆蔓、丛林,山坳中的小村炊烟,在他的笔下都不会放过。有时,为了创作一幅作品,他要驱车几十公里,去山峦林地,感悟万物的灵气,成就一摞厚厚的写生草图。
李征的绘画作品,充满了民族风情。以前他的不少作品是全景式构图,整个画面雄伟壮观,有陡峭的石壁,也有光灵圆滑的绿色山包和高耸怪奇的石峰。他的作品,小石以弁离的小斧劈皴,结合淡墨直皴为主要笔法,而在大的构图方面,往往加之繁茂的树冠,光怪陆离的水草,力图用自然界的物质,烘托出画家对世界万物的礼赞。李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情的,在与自然的对话中,他从世界万物的灵气中获得了深刻的启迪,也正因为这样,他才能更高层次的体现出自然中的巍峨嶙峋和水湾线条的流畅飘逸。李征作画,远山用浅墨晕染,近景浓墨点出,画面的景物,层次分明,为整个画面增强了渲染力和空间感。总之,他的绘画,小幅大都取景别致新颖,大幅则气势宏伟磅礴,赞颂大自然的雄伟壮观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一条主线。可谓:太华五千仞,驱写入盈尺,飞泉峰顶来,落我松下石。
当然,也有人说,李征的作品过于重视色彩的渲染,有悖于传统,其实也不尽然。说这话的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有“墨分五色”之说,这种理念的实质,是要求画家作画时,尽量运用墨的浓淡进行艺术创作,并不是拒绝或排斥艺术家去大胆地运用色彩。所谓“墨分五色”,只是绘画创作时用墨途径中的一种,而非全部。严格的说,从绘画诞生的那时起,艺术就没离开过色彩。远之七千年前的岩画,后可溯先秦、汉唐至明清的名家名作,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运用过色彩,有的甚至还是着色高手。作为一名艺术家,在表述自己艺术感悟的时候,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要表述情感的具体意向,其次才是方法和手段。艺术家应该不断满足艺术的需求,只要是艺术所需要的,用什么方法表述都不过分。这一点,李征已做了大胆的尝试,并在尝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。
了解李征的人都知道,1984年 也就是他20岁的那年,应召到当地的一家文化部门,干了一名美工。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,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绘画。但在那个年月谁也不敢有成名成家的念头,找份工作,只不过是为了挣口饭吃,谋一份差事,并无过多的奢望。
可事物的发展, 时常会超乎人们的想象。当他在美工的岗位上干了一段时间之后,潜藏在骨子里的绘画天赋便被那富有神韵的色彩感召出来,于是,他全身的细胞都与艺术发生了强烈的共鸣,这种共鸣也使他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。是啊,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艺术家,总觉得当艺术家是别人的事,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。可现在不同了,他终于发现了另一个“李征”,那个“李征”与中国水墨浑然一体,终生不分。 为此,他给那个李征取了一个至今都让他自己惬意的名字———“墨龙”。 在那段时间里,他时常会被自己对生活的憧憬感动的不能自己,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,甚至有时还会冲向田野,仰面浩瀚苍宇,莫名其妙的大喊大叫一番。他感到“天欲降大任”于他了,他心中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圣感。从他的眼线里,“墨龙”真的要横空出世了。
为了心中的目标,李征在美术的探索道路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。为了掌握美术理论和系统绘画知识,他自费到大学学习,并且把学到的理论和自己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,使美术技能技法得以提高。多少年来,他临池不辍,笃学不倦,坚持每天练笔习画,特别是经过中央美院赵宁安、姚治华、牟成等书画名师面授指点,更使其书画技艺得以飞跃式的长进。并形成笔墨洒脱神韵怡人的绘画风格,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、工人日报、大众日报、青岛日报发表并获奖。其作品先后编入《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英大典》、《中国书画名人博览》等辞书。在全国组织的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次、二等奖7次。2004年《中国书画报》举办的“中国名家书画小品邀请展”获金奖。作品先后在美国、英国、瑞士、澳大利亚、日本、新加波、韩国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藏。
这些年来,李征在绘画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变化,这种变化源于他对艺术实践和对理论孜孜不倦的追求。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待书画事业。近年来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受到郭志光、张彦青、刘宝纯等书画大家的好评,许多收藏家也将他的作品瞄在收藏之列。
李征先生先后加入了山东美协、中国当代书画研究协会、中国书画家协会。并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书画创作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当代书画研究会的理事等职务。
李征先生已步入人生的黄金年代,就在笔者写这篇稿子的时候,李征先生正在打点行装,应日本多家社团邀请,前去授艺并举办笔会。
年轻的“墨龙”,正是腾飞的时候!
——文豪
|